《这才是心理学(第9版)》卡片笔记

Posted on 2017-04-16

阅读章节名称:《这才是心理学(第9版)》第2章:可证伪性

 

1.术语卡

  • 术语:可证伪性(Falsifiability)
  • 印象:
    • 可证伪性(Falsifiability),又称可反证性、可否证性,在科学和科学哲学中用来表示由经验得来的表述所具有的一种属性,即“这些结论必须容许逻辑上的反例的存在”。一些哲学家和科学家(如卡尔·波普尔)宣称:一切从经验得来的假说、命题和理论必须逻辑上容许反例的存在,才是科学的。一个主张“可证伪”并不意味着这个主张是“假”的。
    • Falsifiability or refutability of a statement, hypothesis, or theory is the inherent possibility that it can be proven false. A statement is called falsifiable if it is possible to conceive of an observation or an argument which negates the statement in question. In this sense, falsify is synonymous with nullify, meaning to invalidate or “shown to be false”.
  • 例子:
    • “All swans are white” is a falsifiable statement, since evidence of black swans proves it to be false, and such evidence could (in principle and in practice) be provided.
    • 1793年,本杰明·拉什对黄热病的放血疗法治疗理论——如果病人情况好转,就被作为放血疗法有效地证据,如果病人死掉了,就被视为病人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就不符合可证伪性。(P20)
    • 理论的预测越精细,可证伪性就越强。作者提到了“敲门节奏理论”例子:假设同办公室的同事提出了“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节奏敲门”的理论,那么如果同事的预测越精细,那么预测被证实后给人的震撼越大。(P23)
    • 一些不可证伪的科学理论导致智力停滞。例如弗洛伊德的理论可以解释一切,但是波普尔认为,也正是这个属性使得它在科学上毫无用处,它不做具体的预测。这种不可证伪理论的存在会导致实际的危害,例如精神分析学派对孤独症、抽动性秽语症成因的分析导致对这些疾病治疗发展的停滞。(P24-P26)
    • “小精灵理论”——假设大脑中住着控制大脑的小精灵,它们有能力发现外界对其的侵入从而实现隐身——这个理论不可证伪,其理论逻辑与超感官知觉(ESP)类似。ESP信奉者认为,只要你不侵入性地观察它,它就在那儿;如果你侵入性地观察它,它就不见了。因为ESP不可证伪,所以它被排除在了科学殿堂之外。(P26-P28)
  • 出处:

2.人名卡

  • 人名:基思·斯坦诺维奇(Keith Stanovich,1950年12月13日-)
  • 印象:
    • Keith E. Stanovich is Emeritus Professor of Applied Psychology and Human Development, University of Toronto and former Canada Research Chair of Applied Cognitive Science. His research areas are the psychology of reasoning and the psychology of reading.
    • Citations:51225, h-index:97, i10-index:203.
  • 例子:
    • His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reading was fundamental to the emergence of today’s scientific consensus about what reading is, how it works and what it does for the mind.
    • His research on the cognitive basis of rationality has been featured in the journal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and in recent books by Yale University Press and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出处:

3.人名卡

  • 人名:卡尔·波普尔(Sir Karl Raimund Popper,1902年7月28日-1994年9月17日)
  • 印象:出生于奥地利,逝于英国伦敦,犹太人,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在社会学上亦有建树。
  • 例子:
    • 波普尔最著名的理论,在于对经典的观测-归纳法的批判,提出“从实验中证伪的”的评判标准:区别“科学的”与“非科学的”。
    • 在政治上,他拥护民主和自由主义,并提出一系列社会批判法则,为“开放社会”奠定理论根基。
    • Citations:142996, h-index:117, i10-index:567.
  • 出处:

4.人名卡

  • 人名: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
  • 印象:
    • 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犹太人。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被称为“维也纳第一精神分析学派”(以别于后来发展出的第二及第三学派)。
    • 如今其理论的大部分细节已经被心理学界抛弃,但理论的框架和研究方式深深影响了后来的心理学发展,而且对哲学、美学、社会学、文学、流行文化等都有深刻的影响,被世人誉为“精神分析之父”,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
    • Citations:501580, h-index:273, i10-index:1397.
  • 例子:
    • 著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图腾与禁忌》等。
    • 提出“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伊底帕斯情结”、“利比多”(Libido)、“心理防卫机制”等概念,认为人类男性天生具有弑父娶母的欲望和恋母情结(即伊底帕斯情结),女性天生具有弑母嫁父的欲望和恋父情结(又叫厄勒克特拉情结),以及儿童性行为等理论。
  • 出处:

5.人名卡

  • 人名: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Clement Dennett,1942年3月28日-)
  • 印象:
    • 美国哲学家、作家及认知科学家。
  • 例子:
    • 其研究集中于科学哲学、生物学哲学,特别是与演化生物学及认知科学有关的课题,坚实的无神论及世俗论者。
    • 有媒体将丹尼特、理查德·道金斯、山姆·哈里斯及克里斯托弗·希钦斯称作新无神论(New Atheism)的四骑士。
    • Citations:81114, h-index:87, i10-index:331.
  • 出处:

6.人名卡

  • 人名:史蒂芬·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1941年9月10日-2002年5月20日)
  • 印象:
    • 美国古生物学家、演化生物学家,科学史学家与科普作家,职业生涯中大多在哈佛大学担任教职,并曾在纽约的美国自然史博物馆工作。
  • 例子:
    • 古尔德是一位忠实的达尔文主义者,他认为达尔文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而不是生存竞争或生物渐变论。
    • 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非常推崇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也承认,自然选择不是唯一答案,而是最重要的答案。
    • 古尔德的另一杰出贡献并不是提出什么理论,而是他写出了大量的科普作品,令世人对古生物学产生兴趣。
    • 正如古尔德所言:“一个既不能被证实也不能被证伪的可爱想法不值钱”。相反,如实解释真实世界的想法一点儿也不廉价。(P33)
    • Citations:98685, h-index:130, i10-index:413.
  • 出处:

7.反常识卡

  • 常识:科学家说到“理论”是指未经验证的猜想
  • 反常识:科学家说到“理论”和外行人所指的意思不一样,指的不是未经验证的猜想。
  • 发现者:作者阐述
  • 发现记录:
    • 原文:略
    • 出处:P22
  • 例子:科学上的理论是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概念,它们能对一组数据做出解释, 并对未来实验的结果做出预测……当观察数据开始与理论中提出的假说相矛盾的时候,科学家们会尝试构建一 个能为数据提供更好解释的新理论(或者,在更通常的情况下,只是修正已 有的理论)。
  • 启示:略

8.反常识卡

  • 常识:一个好的科学理论就是被多次证实的理论,被证实的次数是对理论进行评价的关键。
  • 反常识:不是所有的证实都等价,判断一个好的科学理论,更重要的因素是质量。
  • 发现者:作者阐述
  • 发现记录:
    • 原文:略
    • 出处:P28
  • 例子:一个非常具体的、可能被证伪的预测(例如,一位女士,30岁,5英尺2英寸高,左手拿书和挎包,用右手敲门),比20个不可证伪的预测(例如,敲门的是一个小于100岁的人)拥有更强的说服力。
  • 启示:可以通过不同科学理论在逻辑上容许反例存在的概率大小,判断它们的可证伪性层级。

9.反常识卡

  • 常识:要让科学发挥作用,需要每位从事科学工作的科学家都具备证伪的态度。
  • 反常识:要让科学发挥作用,并不需要每位从事科学工作的科学家都具备证伪的态度。
  • 发现者:雅各布·布罗诺夫斯基(Bronowski)
  • 发现记录:
    • 原文:雅各布• 布罗诺夫斯基(Bronowski, 1973, 1977 )在他的许多 文章中指出,科学那种揭示世界真知的独特力量, 并不产生于科学家们独特的德行(即他们是完全客观的、他们在解释研究结果时从來不带偏见等)。实 际上,这种力量的产生是因为会犯错的科学家们身处一个证实与平衡的程序 中。在这个程序中,总会有其他科学家提出批评并发现他们同行的错误。
    • 出处:P32
  • 例子:
    • 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Dannett,2002)提出过相同的论点:不是每位科学家都必须表现出罗伯特·克诺德的客观性:正如布罗诺夫斯基和丹尼特所强调的那样,科学家和其他任何人一样容易犯错,但认识到他们及其所属团体的 犯错根源之后,他们设计出精巧的系统来约束自己,努力防止自身弱点和偏 见影响自己的研究结果。
    • 心理学家雷•尼克尔森(Nickerson,1998) 以一种更为幽默的说法道出相同的观点:科学家们的虚荣心实际上在科学进程中起着作用,“科学家对自己的想法抱有的批判性态度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科学的成功……更真实的情况是,每个科学家都积极地想要证明某些科学家所持有的观点是错误的”
    • 这些作者认为,科学知识的力量并不是来自于科学家的德行,而是源于他们不断交叉检验彼此的知识和结论的这一社会过程。
  • 启示:略

10.反常识卡

  • 反常识:科学并不必须产生确定的知识,实际上科学上的知识是暂时性的,但通过提出理论-导出假设-接受检验-推翻或调整理论的过程,科学不断地向真理逼近。
  • 发现者:作者阐述
  • 发现记录:
    • 原文:略
    • 出处:P34
  • 例子:
    • 科普作家阿西莫夫在一篇题为《错误的相对性》(The Relativity of Wrong, 1989)的文章中提醒我们,不要以为“地球是平的” 这一古老信念是愚蠢的,在平原上,地球看上去相当平坦。我们可以将不同理论表述为它们预测地球表面每公里曲率的大小——“地平理论” 会说每公里的曲率为0。现在我们都知道,这种理论是错误的。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又很接近真理。地球周长为2.5万英里,那么这个球体曲率是0.000126度/英里,这个数值非常接近0。后来,科学没有止步于“地球是球状的”这一理论,科学家们一致尝试改进他们的理论,并挑战当前知识的局限。现在已经证明,地球在赤道附近略微凸起,而在两极附近略微扁平。所以,地球的曲率并不是一个常数,而是在每英里上有约7.973英寸到8.027英寸的微小变化。
  • 启示:

11.行动卡

  • 在科学上,犯错并不是罪过。推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使用可证伪性原则,提高生活质量——这对我们具有解放的意义。
  • 例子:
    • 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Dennett, 1995)曾说过,科学的本质就是“在公众面前犯错——在众目睽睽下犯错,以期他人能够帮助修正这些错误”。
    • 诺贝尔奖得主彼得·米德瓦(Peter Medawar, 1979)写道:“对于任何时代的任何科学家,没有比这再好的忠告了:一个假设在何种程度上被确信为真,与其是否为真无关。
    • 在一篇报道实验心理学家罗伯特·克诺德(Robert Crowder)职业生涯的文章中,引述了他的一位同事的话:“他是我认识的最不维护自己理论的科学家。如果你发现一种方法证明他的理论有漏洞,或者他的实验发现有局限性或有缺陷,他会非常高兴,并和你一起计划如何推翻该理论”。
    • 进化心理学家约翰•图比(Tooby, 2002)在一篇精彩的评论中提到是何种态度使达尔文对科学做出了不朽贡献:“达尔文比他同时代的人走得更远,因为他并没有受缚于‘让宇宙符合自己预期’ 的冲动” 。
  • 出处:P30-P31

12.任意卡

  • 每个学心理学专业的人通常会被人问到三个问题,第一个通常是:“你知道我现在心里在想什么吗?” 名列榜眼的问题可能是:“那你一定会催眠和解梦喽?” 排名第三的问题则一般会是:“什么,你们心理学还做实验?”这三类问题揭示出公众对于心理学的一些常见的误解:
    • 1.心理学在大众心目中被万能化了。
    • 2.心理学被误解为就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就是心理咨询。
    • 3.公众不了解主流的科学心理学巳经在实证主义的道路上行进了很远。
  • 那么,是什么阻碍了公众了解和认知真正的科学心理学?译者认为主要包括这几方面的原因:
    • 1.对心理学的渴求使得大众对心理学产生了特殊的期待。
    • 2.晦涩的术语体系产生的阻隔。与量子力学相比,心理问题和现象与每个人的关系太为紧密了,最近的需要总是要以最快捷的方式介人和解决,这就构成了快速实用和科学研究之间的一对矛盾。
    • 3.心理学许多基础研究确实和大众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要么过于基本,要么其应用有滞后性。
    • 4.许多学院派心理学工作者的做法也难辞其咎。
    • 5.大众媒体在科学心理学的传播方面做得并不够好。
  • 出处:译者序

参考